一、货币宽松的边际效应:流动性“蓄水池”转移
1. 货币总量与房价脱钩趋势
2025年中国M2存量预计突破330万亿元,较2008年增长超10倍,但同期GDP仅增长4.8倍,货币超发与实体经济增长的裂口持续扩大。历史数据显示,M2增速与房价相关系数曾高达0.87(2000-2015),但2016年后降至0.32,货币对房价的刺激效果衰减明显。
- 资金流向转变:2024年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,股票、黄金占比升至28%,房产占比首次跌破60%。
- 信贷传导梗阻:房企融资成本仍处高位(TOP50房企平均融资成本6.8%),中小房企信用利差扩大至450BP,流动性难解渴。
2. 房价总市值与GDP的泡沫化风险
当前全国商品房总市值约320万亿元,为GDP的2.46倍(美国为1.2倍),若放水50万亿元,市值/GDP比值将突破3倍,进入高风险区间。以深圳为例,南山区部分豪宅单价超30万元/㎡,单套总价相当于当地人均GDP的40倍,估值泡沫显著。
二、需求端三重枷锁:杠杆见顶、收入萎缩、人口塌方
1. 居民杠杆率触达警戒线
2024年居民杠杆率62.3%(BIS数据),超过欧元区(58.5%),房贷收入比达43%(一线城市超60%)。以月供占收入40%为警戒线,80后、90后购房群体中,65%已触及红线。
2. 房价收入比与租售比的背离
- 房价收入比:北京核心区达32倍(国际警戒线3-6倍),杭州未来科技城等新兴板块亦超15倍,购房需透支20年以上收入。
- 租售比:上海陆家嘴租售比仅1.2%(低于理财产品收益率),深圳龙华区租售比0.8%,房产投资属性瓦解。
3. 人口与城镇化“双刹车”
- 人口负增长:2024年出生人口780万(较2016年腰斩),25-39岁主力购房群体规模年均减少420万。
- 城镇化放缓:2024年城镇化率67.2%,增速较“十三五”下降2.1个百分点,新增住房需求较2019年减少32%。
三、供给端过剩困局:库存高压与资产贬值螺旋
1. 楼市存量远超真实需求
- 显性库存: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.87亿㎡,去化周期28个月(一线12个月/三四线42个月)。
- 隐性库存:法拍房超300万套(2024年),空置房占比达22%(西南财经大学测算),实际可售量超40亿㎡。
2. 房企“降价求生”与资产贬值
2024年TOP100房企销售均价同比下降9.3%,部分项目降价超30%仍滞销。以郑州为例,某网红盘从2.5万/㎡跌至1.6万/㎡,跌幅36%,业主资产缩水超千亿元。
四、政策调控的两难困境:稳房价VS防风险
1. 货币放水的“双刃剑”效应
降息降准虽短期提振市场情绪,但2024年LPR下调15BP后,商品房销售面积仅增长2.3%,政策边际效用递减。更严峻的是,宽松可能加剧债务通缩循环——企业利润下滑→裁员降薪→购房能力下降→房价承压。
2. 长效机制与短期刺激的博弈
保障性住房建设(2025年计划筹建800万套)将分流刚需,而房产税试点扩围预期,持续弱化房产投资逻辑。杭州、成都等城市试点“人地挂钩”政策,土地供应与人口流入脱钩,抑制房价非理性上涨。
五、分化时代:核心城市“抗跌”与非核心区“价值塌陷”
1. 一线及强二线:结构性机会与政策托底
北上广深核心地段因土地稀缺(北京四环内宅地供应为零)、高净值人群聚集(北上广深千万资产家庭占比18%),房价或维持温和上涨,但涨幅受制于限购政策(如上海单身限购1套)。
2. 三四线城市:从“涨价去库存”到“降价去库存”
廊坊、鹤岗等城市二手房均价较2018年腰斩,部分区域出现“零首付”促销。2024年三四线土地财政依赖度仍达45%,但人口流出(年均减少1.2%)与产业空心化形成死循环。
结论:大放水难改房价分化格局
2025年的货币宽松更可能呈现“局部纾困”特征:
- 核心城市:受益于资金避险(2024年一线城市存款增速达9.7%),房价或小幅回升,但难现普涨。
- 非核心区域:库存高压与人口流失下,房价或继续探底,部分城市重回2015年水平。